國網成立變電中心、輸電中心、電纜中心
深化配網標準化建設。強化配網網格化建設改造項目需求管理,加快標準化網架建設。制定配網工程建設差異化技術原則和建設標準。年內實現標準化定制手車式開關柜、 環網柜應用比例達 50%,箱式變電站、 低壓開關柜應用比例達 30%。
2020 年設備管理重點工作任務
一、 主要目標
工作思路:堅持安全發展理念,落實設備管理責任,突出源頭防范和綜合治理,注重基礎保障和狀態管控,推進管理變革和技術創新,在設備管理“三化” (標準化、 精益化、 智能化)上下功夫,在“三全” (全壽命資產管理、 全過程技術監督、 全面質量管理)上求突破,提升設備管理質效,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工作目標:安全方面, 實現“三杜絕、 三防范” ,即杜絕因設備管理責任造成的大面積停電事故、 人身死亡事故、 重特大設備事故,嚴格防范因管理責任造成的重大火災、 惡性誤操作、 重大網絡安全事件。指標方面, 實現 “三降低、 三提升” ,即直流平均單極閉鎖次數、 500 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 變電設備故障停運率同比降低 5%以上;直流工程能量可用率提升 5%以上,城市、農村配網供電可靠率分別提升至 99.967%、 99.838%,城市、 農村綜合供電電壓合格率分別提升至 99.995%和 99.750%。
二、 重點任務
為統籌做好今年工作,國網設備部確定了 10 個方面共 35 項重點工作(計劃表詳見附表),各單位要全力推進,全面完成各項重點工作任務。
(一)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1.全力做好疫情防控供電保障。 認真做好定點醫院、 發熱門診、 防疫用品生產廠家、 黨政機關等重要用戶和重點單位供電設施巡檢及運維保障工作。全力做好新增隔離點、 方艙醫院等配套應急供電工程建設。
2.全力做好疫情期間設備運維保障。 進一步細化落實換流站、 變電站(運維班、 集控站)、 輸電線路和配網設備防疫期間運維保障重點措施要求,超前做好省內和跨省運維保障應急支援各項工作。
3.全力做好生產人員疫情防控。 加強生產場所防疫管理,落實開復工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確保科學有序開復工。優化調整變電站運維值班模式,嚴格換流站、 重要樞紐站封閉式管理。
(二)確保中央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4.實施配網建設攻堅工程。 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啟動百日攻堅行動,確保上半年完成“三區兩州” 、 抵邊村寨建設任務,供暖季前完成“煤改電” 配套電網建設,年底前完成冬奧會配套、第二批邊防部隊通大網電、 中央預算內投資、 鄉村電氣化提升、城鎮配網工程等各類配網建設任務,順利通過國家組織的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檢查驗收。
5.強化工程現場安全管控。 開展業主、 施工、 監理“三個項目部” 達標創建工作。嚴格落實配網工程十八項禁令、 三十條措施。推廣應用配網工程管控 APP、 智能視頻終端、 無人機等新技術,常態化開展“四不兩直” 現場安全督查,確保生產現場安全可控、 能控、 在控。
6.深化配網標準化建設。 強化配網網格化建設改造項目需求管理,加快標準化網架建設。制定配網工程建設差異化技術原則和建設標準。 年內實現標準化定制手車式開關柜、 環網柜應用比例達 50%,箱式變電站、 低壓開關柜應用比例達 30%。
(三)強化設備管理責任
7.落實主體責任。 細化落實各單位、 各層級設備管理主體責任。進一步強化換流站屬地化管理,切實承擔好換流站(特高壓變電站)主體運維責任,落實省公司、 檢修公司、 換流站(特高壓變電站)三級責任人制度。
8.落實專業責任。 強化各級設備管理部門責任,嚴格專業管理,細化技術分析,嚴肅監督考核,強化生產人員安全、 技術技能培訓、 到崗到位管理,深入基層,貼近設備,常態化抓好作業風險管控、 隱患排查治理等工作。
9.落實設備主人責任。 制定《落實設備主人制指導意見》 ,分專業逐臺(條)設備明確設備主人和工作職責,給予設備主人充分話語權,全面落實可研設計、 安裝調試、 交接驗收、 運維檢修等各關鍵環節設備主人責任,建立設備主人、 運維核心骨干人員的激勵機制。加快培養設備運維“全科醫生” 、 “專科醫生” ,培育嚴、 細、 實作風,精細運維,精心操作,精準掌握設備狀態,確保設備管控到位。
(四)確保設備安全運行
10.加快消除設備隱患。 完成 382 臺換流變分接開關隱患整改,加快交流 GOE 型套管油色譜排查,深入分析特高壓主變異常原因,制定落實針對性提升措施。開展防止直流閉鎖專項行動,做好換流站控保、 閥控系統等重點隱患和重要變電站站用交直流電源等專項隱患排查治理。開展特(超)高壓變壓器運行安全提升專項行動,加快抗短路能力不足變壓器治理。 開展跨高鐵線路精細化航巡檢查,年內完成 2500 處跨高速、 跨重要輸電通道隱患整治。
11.有效防控安全風險。 認真落實特高壓變壓器安全風險防控若干措施,切實防范特高壓變壓器運行風險。 全面實施 18 處特高壓輸電密集通道風險立體化、 可視化防控工程,健全“三位一體” 通道防護機制,落實通道屬地化管理責任,組織通道清障攻堅行動,開展重要輸電通道抗災能力校核,迎峰度夏前完成防雷擊、 防山火、 防外破等專項隱患治理。
12.進一步提升消防能力。 完成錦屏、 蘇州等 12 座換流站消防綜合提升改造,完成全部特高壓換流變本體排油改造。完成特高壓變電站消防水池、 事故油池擴容等 73 項重點措施,推進變壓器本體排油改造和高效滅火設施配置。 加快推進 1566 項高壓電纜消防隱患治理,年內實現變電站消防隱患全部銷號,全面完成電氣火災三年綜合治理任務。
(五)強化設備精益管理
13.強化精益運維。 嚴格落實季節性運維保障措施。提前做好張北-雄安、駐馬店-南陽、阿里聯網等重要工程生產準備工作。加快 29 座特高壓變電站、 12 座換流站在線智能巡視系統建設。大力推廣輸電線路無人機、 直升機和人工協同巡檢。
14.強化精益檢修。 統籌安排春(秋)檢預試,科學開展狀態評價,精準制定檢修策略,深入開展承載力分析,合理安排檢修計劃,嚴格執行現場標準化作業,嚴控關鍵工藝,嚴把驗收關口。落實提升直流系統能量可用率指導意見,多措并舉提升直流能量可用率。
15.強化精益管控。建立特高壓變壓器(換流變)運維、 廠家、 支撐單位三位一體運維保障體系,發揮專家團隊支撐作用,開展特高壓變壓器(換流變)集中檢(監)測分析,建立特高壓主設備運行狀態數據共享平臺。深化紅外、局放等檢測技術應用,加快變電站設備集中監控系統建設。推進重要輸電線路通道可視化建設,開展迎峰度夏特高壓跨區輸電通道運維保障工作督查,提升覆冰、 山火等“六大中心” 實用化水平。
(六)提升設備管理質效
16.深化全壽命資產管理。 完善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體系,明確管理績效目標,優化體系評價規則,推進體系運轉與實際業務深度融合。啟動變壓器、 GIS 等主設備全壽命成本管理試點工作,完善信息化支撐手段,提高基層一線成本管理意識。深化實物“ID” 建設應用,開展地市公司全業務應用試點,推進設備管理各環節信息貫通共享,實現設備招標采購、 安裝調試、 交接驗收等全過程數字化移交,提高設備管理績效。
17.深化全過程技術監督。 加強與規劃、 物資、 建設等專業協同聯動,推進新版十八項反措技術條款進標準、 管理條款進制度,嚴格技術標準和十八項反措在設計、 制造、 建設、 運維等各環節剛性執行,推動反措執行排查問題整改。制定特高壓設備全過程技術監督細則,進一步加強首臺首套設備技術監督,充分發揮中國電科院、直流技術中心等支撐單位作用,抓好特高壓青海-河南等重點工程全過程技術監督。繼續做好電氣設備性能、金屬、土建等專項技術監督,及時通報反饋技術監督發現的共性突出問題,推動設備質量全面提高。
18.深化設備全面質量管理。 實施變壓器(換流變)、 GIS、直流控保等設備可靠性提升專項行動,持續完善變壓器抗短路能力校核工作,試點開展變壓器技術符合性評估和 GIS 電氣結構校核,協同做好設備關鍵性能指標抽檢,共同把好設備入網質量關。優化完善總部和省公司兩級供應商設備運行績效評價體系,為選好選優設備奠定基礎,推動設備向中高端邁進。
19.推進設備管理提質增效。 細化地市公司設備運維成本分析,在保證安全前提下,合理控制運維成本。建立降損成效量化評價體系,結合電壓、 功率因數等數據開展無功配置運行分析,深入推進技術降損。
20.深化技改大修管理。 適應輸配電價改革,推進資產與投資聯動、 規劃和計劃銜接,修訂完善技改大修原則,強化項目造價控制,優化投資重點和時序,提升資金投入針對性、 有效性。
21.高質量完成“十四五” 專項規劃編制。 認真總結評估公司“十三五” 設備管理工作,加強重大問題研究,統籌考慮電網安全、 設備質量、 隊伍建設和效率效益,科學編制“十四五” 設備管理專項發展規劃。
(七)提升供電服務能力
22.加強供電可靠性管理。 開展停電時戶數預算式管控,落實計劃停電分級審批機制,對年度停電超過 100 小時的臺區和故障停電超過 5 次的線段,按照“一臺區一方案、 一線一策” 的原則,逐一開展銷號治理。扎實推進城市配電網可靠性提升工程,年內完成世界一流城市配電網建設及總結評估工作。
23.加強配網精益運維。 強化缺陷隱患排查治理,推進帶電檢測技術應用。 完成“4+18” 單位城區配電電纜網隱患綜合治理,提升配網單相接地故障準確定位和快速處置能力。 深化 10 千伏同期分線線損管理,強化預警督辦和全過程管控。持續加大配網不停電作業人員和裝備投入,推動配網檢修施工作業方式加快向不停電作業轉型升級。
24.加強供電服務保障。 扎實推進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專項整治,開展供電質量問題整治提升專項行動。持續深化供電服務指揮中心建設運營,規范運作模式、 業務流程和內設機構,推廣配電業務移動應用,建立以工單驅動業務的管理新模式。
(八)推進設備管理變革
25.推進地市公司運檢業務管辦分離。落實公司“放管服”工作要求,加快實施地市公司運檢業務管辦分離,組建成立變電中心、 輸電中心、 電纜中心等生產業務實施機構,增強生產一線技術管理力量,提升設備管理穿透力、 執行力。
26.優化變電站運維監控模式。積極穩妥推進變電設備監控職責移交至運維單位,運維單位切實擔負起變電站主輔設備、 安消防等運行監控責任。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堅持試點先行、 全面推進,加快變電集控站建設,完善主輔設備監控等技術支撐手段,山東、遼寧、四川等 10 家省公司年內完成 26 個集控站試點建設。
27.因地制宜推進屬地化管理。 組織專題研究,按照“有利于設備安全、 有利于人員穩定、 有利于應急響應、 有利于后勤保障” 的原則,充分發揮各級生產單位優勢和力量,因地制宜推進輸變電設備屬地化管理,提高設備運檢質效。
28.推進配網建設運維一體化管理。 健全配網工程管理支撐機構,完善區域供電服務體系,加強配電專業管理,推進運檢搶一體、 中低壓統籌、 一二次兼顧的綜合運檢班組建設,促進營配業務高效協同,進一步提升供電服務能力。
29.深化 “放管服” 管理。 明確各級設備管理職責,落實設備專業管理、 技改大修投入分層分級決策機制,強化項目“事前統籌、 事中分析、 事后考評” 閉環管理,加強重點督辦項目管控,服務基層、 服務一線,提升設備管理質效。
(九)加快設備技術創新
30.加快管理數字化轉型。 成立柔性工作組,優化頂層設計和技術方案。 加快電網資源業務中臺建設,完成電網分析中心、設備狀態中心等 5 個服務中心建設,年底前完成全網(除西藏外)推廣部署。推進人工智能模型云服務、 內外網移動作業和統一視頻應用。 推進新一代配電自動化系統建設,年內實現各網省配電自動化主站覆蓋率 100%,配電自動化線路覆蓋率 90%的目標。
31.推動設備智能化升級。 推進臺區智能融合終端建設與應用,深化故障研判主動搶修、 電動汽車有序充電等業務應用。開展換流站、 變電站、 輸電線路數字化、 智能化升級試點建設,在27 家省公司各選取 1 家地市單位開展地市級輸電全景智慧監控建設。加快制定智能設備技術標準,融合油色譜、 局放、 壓力等先進實用智能傳感技術,統一智能設備接口規范,實現設備狀態全面感知、 在線監測、 主動預警和智能研判。
32.推進新技術、 新裝備應用。 加快推進特高壓變電站(換流站)在線智能巡視系統推廣應用,提升巡視效率和監控強度。推進國產新型干式套管試點應用,逐步替代進口套管。研究狀態監測新技術,精準掌握特高壓變壓器(換流變)、 調相機等重要設備狀態。加大輸電線路巡視無人機、 變電站巡檢機器人及配網不停電作業機器人推廣應用力度,完善一線班組帶電檢測(監測)儀器儀表配置,提高設備運檢效率。
(十)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33.完善應急保障。 進一步修訂主設備損壞、 氣象災害、 地震地質災害、 輸電通道火災等專項應急預案,完善變電站消防、電纜火災事故、 輸電線路覆冰舞動等應急處置方案,按需足額配齊換流站(變電站)等重要設備備品備件。推進防汛“五個一”管理體系建設,細化落實防汛應急保障措施。
34.加強應急演練。 迎峰度夏(冬)前分別開展重要輸電通道突發山火、 嚴重冰情、 防汛、 防臺等應對專項應急演練。進一步健全與政府消防部門、 周邊消防力量應急聯動機制,聯合開展應急演練。
35.強化應急處置。 密切關注天氣變化、 電網設備運行情況,加強預警監測,遇有突發事件,及時啟動響應。建立完善特高壓主設備異常處置協同聯動工作機制,加強跨區域跨省應急協同聯動,建立健全藏中、 川藏聯網等聯合搶修機制。
三、 保障措施
各單位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協同機制,細化責任分工,落實基礎保障措施,做好工作銜接配合,確保按計劃高質量完成各項重點工作任務。
(一)加強組織領導,確保責任到位
要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省公司分管領導親自布置安排,親自協調解決問題,省公司設備部設專人督辦。各單位要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按照公司設備管理重點工作任務和計劃安排,因地制宜制定工作實施方案,細化分解目標任務,明確責任分工和進度要求,動態開展工作質量檢查,確保安全、 優質、 高效完成。
(二)建立協同機制,確保措施到位
公司總部統籌部署,各省公司設備部牽頭建立協同保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定期通報工作進展情況,協同推進工作。統籌考慮人員、 裝備、 設施等保障措施,合理安排實施計劃,涉及技改大修、 科技立項的項目,應按照相關規定納入年度計劃,落實項目資金來源。
(三)嚴格過程管控,確保完成任務
強化過程管控與監督,通過工作協調會、 監督檢查等方式,協調推進工作開展。各單位要及時向總部匯報工作進展和存在的問題,確保各項工作扎實推進、 取得實效。國網設備部將動態檢查重點工作任務和計劃實施情況,重點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年度設備管理績效考核。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