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低壓電器行業的困境與出路在哪里?(1)
中國低壓電器產品的發展經歷全面仿蘇、自行設計、更新換代、引進技術、跟蹤國外新產品、自主創新、出口亞洲、全球爭雄等8個階段。整個行業已經發展到超過1000個系列,生產企業超過10000家,規模以上的生產企業2000家,年產值近萬億元人民幣。國有、民營、外資企業“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已持續多年。據電老虎網的觀察,目前,中國低壓電器行業的發展遇到了以下一些問題,希望可以引起廣大業內人士的重視:
一、十大發展瓶頸
-
技術短板已成最大瓶頸
目前中國的低壓電器行業在全球范圍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中國低壓電器行業在工藝、設計、制造、標準體系、節能環保等方面還與國外相差很遠,尤其在可靠性方面最為令人詬病。
據統計,國外知名企業在低壓電器新產品科研、研發投入上可達到總銷售額8-10%左右。而中國低壓電器行業平均投入在總銷售額的1%~2%,大企業和集團企業一般也只在3%左右,差距一目了然。
在全球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如果中國低壓電器行業不加大科研與新產品研發投入,不加大基礎共性技術研究,快速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必將阻礙中國低壓電器行業可持續發展,并失去市場競爭能力。
2.成本上升融資困難
目前,隨著資金面緊張、融資成本上升、工資快速提高,成本趨勢不可逆轉。許多企業已處于微利和虧損狀態。同時,給企業加大科研,新品研發與技改投入帶來困難。另外,低壓電器主要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的局面、甚至繼續上升的局面將難以改變。
3.壟斷性不斷加強
手握國內80%以上市場的國網公司,正在不斷筑牢自己的裝備制造產業圈,如中電裝備、平高、許繼、南瑞、山東電工等。這使得本已產能過剩、競爭激烈的市場面臨因行業壟斷造成的不公平競爭。
而在未來特高壓、智能電網、全球能源互聯網等重大建設中,電網公司及絕大多數設計部門更傾向于外資品牌,加上國內其他行業也逐步參與低壓電器市場,使國內現有企業包括優秀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4.產能過剩、仿冒和產品低端化現象嚴重
國內低壓電器生產企業85%以上企業處于中、低檔次生產,為了在此殘酷的市場中得以繼續生存不被淘汰,絕大多數企業選擇壓低價格甚至仿冒,但是,相反的是企業又進入另一番惡性循環的怪圈。
5.研發模式改變
過去由研究所牽頭聯合設計新產品、全行業生產的格局已徹底打破。隨之而來的是企業自主研發差異化新產品。這造成內外部附件、主要零部件制造商試制工作量和試制費用大幅度增加,而每一個附件或零部件生產批量減少,難以形成生產規模,也難以產生利潤。附件制造廠積極性不高也給整機廠發展新產品帶來困難。
6.升級換代日益緊迫
從市場情況看,中國生產的中、低檔低壓電器基本上占據了國內絕大部分市場,但國產高檔低壓電器除個別產品可與國外同類產品平分秋色外,其他國產高檔低壓電器國內市場占有率仍然很低。一、二代低壓電器產品性能落后且利潤微薄,第三代產品又不能滿足需求,開發新一代的低壓電器產品已是當務之急。
7.國外品牌的大沖擊
國外著名電氣行業紛紛搶占低壓電器市場,如ABB、西門子、施耐德、三菱等國際知名企業都在全面布局中國市場。除了壟斷國內的高端市場外,它們又實施“本土化”戰略,以獨資或合資方式在中國本土設廠,在國內的中端電器市場也占有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甚至還在窺探國內電器的低端市場,贏家通吃的局面正在形成。
8.行業標準混亂參差
產品質量和行業標準參差不齊,已經成為低壓電器行業發展的絆腳石。中國低壓電器整機可靠性標準的制定工作尚處在初級階段,覆蓋面窄,沒有形成體系,因此難以確認產品的可靠性水平。
9.人才缺失
人才是企業的第一資源。目前,低壓電器企業的人才結構很不合理,雖然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是勞動力素質較低,企業員工大部分是從廣西、湖南和湖北來的農民工,真正熟悉勞動技能的工人和熟悉產品制造工藝、產品設計開發的研發人員非常少。
10.馬太效應
未來行業將主要體現在需求結構調整,中高端市場和部分新興產業的份額占比會逐步增加,以及市場集中度提高的逐步提高,行業的洗牌勢必加劇。未來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局面會進一步加大,甚至形成馬太效應。大量的中低端產品、中低端企業會加速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