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米爾效應
人氣:2694次發表時間:2013-01-04
卡西米爾效應(Casimir effect)就是在真空中兩片平行的平坦金屬板之間的吸引壓力。這種壓力是由平板之間空間中的虛粒子(virtual particle)的數目比正常數目減小造成的。這一理論的特別之處是,“卡西米爾力”通常情況下只會導致物體間的“相互吸引”,而并非“相互排斥”。
原理
大多數人認為,真空是空蕩蕩的。但是,根據量子電動力學(一門在非常小的規模上描述宇宙行為的理論),沒有比這種觀點更加荒謬的了。實際上,真空中到處充滿著稱作“零點能”的電磁能,這正是麥克萊希望加以利用的能量?!傲泓c能”中的“零”指的是,如果把宇宙溫度降至絕對零度(宇宙可能的最低能態),部分能量就可能保留下來。實際上,這種能量是相當多的。物理學家對究竟有多少能量仍存在分歧,但麥克萊已經計算出,大小相當于一個質子的真空區所含的能量可能與整個宇宙中所有物質所含的能量一樣多。實驗測量
1948年,荷蘭物理學家亨德里克·卡西米爾(Hendrik Casimir, 1909-2000)提出了一項檢測這種能量存在的方案。從理論上看,真空能量以粒子的形態出現,并不斷以微小的規模形成和消失。在正常情況下。真空中充滿著幾乎各種波長的粒子,但卡西米爾認為,如果使兩個不帶電的金屬薄盤緊緊靠在一起,較長的波長就會被排除出去。接著,金屬盤外的其他波就會產生一種往往使它們相互聚攏的力,金屬盤越靠近,兩者之間的吸引力就越強,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卡西米爾效應。1996 年,物理學家首次對它進行了測定,實際測量結果與理論計算結果十分吻合。
現象探究
卡西米爾效應
理論特點
Experiment setup
卡西米爾效應
實驗測量
1948年,荷蘭物理學家亨德里克·卡西米爾(Hendrik Casimir, 1909-2000)提出了一項檢測這種能量存在的方案。從理論上看,真空能量以粒子的形態出現,并不斷以微小的規模形成和消失。在正常情況下。真空中充滿著幾乎各種波長的粒子,但卡西米爾認為,如果使兩個不帶電的金屬薄盤緊緊靠在一起,較長的波長就會被排除出去。接著,金屬盤外的其他波就會產生一種往往使它們相互聚攏的力,金屬盤越靠近,兩者之間的吸引力就越強,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卡西米爾效應。1996 年,物理學家首次對它進行了測定,實際測量結果與理論計算結果十分吻合。卡西米爾效應-熱效應
來自國家技術和標準局(NIST)與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聯合實驗室JILA,由諾貝爾獎獲得者Eric Cornell領導的小組第一次證實了物理學家Evgeny Lifschitz于1955年預言的溫度可以影響卡西米爾力(Casimir Force)——這是一種當兩個物體之間距離只有五百萬分之一米(大概是一英尺的五千分之一)時才會體現出來的相互吸引力。這項發現增加了人們對卡西米爾力的理解,并且使得未來的實驗可以更好地處理這種效應。相關運用
根據量子場論,任何振動物體都會被真空中的虛粒子減速。5月26日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雜志上,物理學家們提出一種方案,通過一端振動的反射腔探測這種效應,光子在反射腔中反彈,并且被超冷原子放大。這個實驗是從技術上說可行的、能夠直接觀察到虛粒子對運動物體作用的方法。量子場論認為,真空中充滿了虛光子,這種光子以恒定的速度不斷產生和湮滅。虛光子的一種可觀測效應是兩個間隔納米距離的物體之間的卡西米爾效應。當一個物體快速振動時,會產生這種很弱的動力學卡西米爾效應:在一個理想界面上沒有平行電場和垂直磁場,而在它周圍則充滿了虛光子產生的電磁場。當這個界面前后運動時,電磁場發生規律性變化,也就是產生了光子。界面的振動能釋放出來,振動受到阻力。研究進展
卡西米爾效應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真空不空,能量與物質可以相互轉化。經典的卡西米爾效應試驗是將兩片金屬箔放置在很近的位置,當金屬箔之間的距離小于真空中的虛粒子的波長時,長波排除,金屬箔外的其他波就會使靠攏。兩者距離越近,吸引力越大。這已經在1996年為試驗所證實。即將出版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講,Ho Bun Chan(University of Florida)將卡西米爾效應應用到了計算機芯片的設計上。早在2001年,HoBun Chan就設計了一個納米杠桿,將一張極薄的金箔靠近一個極小的金球,當兩者距離<300納米的時候,兩者就會吸引。作用力的大小與距離相關,這樣就可以利用另一端做微觀世界的測力計。
來自真空的力量
卡西米爾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