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改|重慶、三峽、國家電網 以退為進 步步為營
在中央電改與混改部署下,三峽集團、重慶市政府正在下一盤大棋,行至中局,棋風變化。所幸的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正在縮小,重慶本地改革向前邁進一小步,改革參與各方(三峽、國網、重慶、地方電網)攻守之間,以退為進,步步為營。
1月17日,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與重慶兩江長興電力簽署合作協議,在重慶兩江新區共同組建新型配售電企業,雙方各占50%股權。這意味著三峽集團、國家電網之間的“冷戰”告一段落,雙方從對峙到合作,握手言和,尋求最大公約數。
重慶是全國配售電改革的標桿,2016年底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售電改革試點;兩江新區是重慶增量配網的示范區,三峽集團自2016年底開始深度參與重慶電改,以長興電力(由三峽集團所屬三峽電能控股36%,兩江新區、聚龍電力、中涪南熱電廠共同發起)作為平臺,開拓兩江新區增量配網市場,同時參股重慶地方電網聚龍電力、烏江電力;并通過資本市場舉牌上市公司三峽水利。
重慶是國家電網公司區域內供電市場,增量配網改革雖未觸及存量市場利益,但政策本意是通過增量電網倒逼電網改革。重慶市力推“四網融合”,其改革重心在增量配網建設,目的是打破電網配售電壟斷,探索配售電新商業模式、提升配售電領域服務水平,降低重慶本地用能成本。從另一個維度講,增量配網改革成果是重慶市政府為中央政府提交的一份政績清單。
改革是一場利益博弈,進退攻守之間,是一場考驗心智的攻堅戰。
本次長興電力與國家電網公司共同組建配售電公司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結果。自2017年以來,三峽集團通過資本融合、兩江新區增量配網、參與重慶售電市場等方式,為全國電改豎起標桿。三峽集團憑借其資金、人才、技術、政治等資源,目的是借助電改、國企混改的契機布局“發配售一體”的產業鏈,重慶是三峽戰略布局的起點,也是最先突破的區域,“打造不一樣的配售電”的理念也在山城重慶豎起一面旗幟。
事非經過不知難,只當在變電站動工、輸電線路架設、用戶資源開拓過程中,才知道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相對于其他區域,重慶市本地改革實際具備較好的基礎條件,2016年8月,國家電網董事長舒印彪赴重慶拜訪時任主政官員,這是重慶市電力市場改革啟動的標志性事件;2016年12月重慶獲批首批售電改革試點;2017年4月發改委批復《重慶長電聯合能源有限責任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方案》,三峽集團主導長電聯合混改試點,目前已經完成重慶聚龍、烏江電力資產評估和整合。2017年7月,重慶電力公司董事長換帥,重慶當局、三峽集團、國家電網啟動新一輪談判。三峽與重慶電力公司足見混合所有制公司的動議就是從此時開始。
2017年下半年,受到重慶本地主政官員調整影響,重慶本地改革進程放緩。同時十九大期間保安全為主,重慶及三峽本地改革步子放緩。本次三峽與長興電力組建配售電公司,是改革加速的重要標志,各方均有攻守,但推進增量配網改革、加快電力市場化、降低用能成本等改革目標沒有發生變化。
于三峽集團而言,避免與國家電網發生正面沖突,攜手共進不僅是進軍重慶配售電市場的需要,也是維護三峽集團近3000億度電力市場利益的必然選擇。兩者作為利益共同體,一來三峽水電增送重慶成為可能,電網通道的瓶頸會有更多的解決方案,二來兩江新區供區劃分、新增變電站并網不是問題,三來重慶地方電網通過國家電網輸配線路實現“四網融合”成為可能。當然,三峽集團不會止步重慶,重慶模式為異地擴張提供基礎。
于重慶市政府而言,協調兩家中央企業、地方電網的利益,用最經濟高效的手段撬動地方電力體制改革,實現降低本地企業用能成本,提升重慶在中國經濟版圖中競爭力,同時對中央改革精神一以貫之,樹立重慶改革發展新形象。
于國家電網公司而言,雙方合作一來是支持國家增量配網改革和電力市場化改革,踐行中央改革精神的表現,沒有人愿意被戴上阻礙改革的帽子,這不僅是商業行為;二來國家電網參與兩江新區增量配網改革,沒有丟增量市場,重慶電力公司守土有責,可以與三峽分享市場;三來為全國范圍內增量配網改革提供模板。
另一個重要的利益主體則是重慶本地地方電網,與三峽集團深度綁定,一是解決賴以生存的電源問題,二是實現供區范圍異地擴張,三是借機實現資產證券化。
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急行軍,進退攻守之間,步步為營。多年后,回首往昔,發現每一件小事實際上在影響社會秩序、市場秩序進化進程。重慶改革在路上,三峽突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