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儲能系統≠電池 儲能界4大認知誤區
近期,鋰電儲能項目倍受關注,尤其是河南、江蘇兩地的電網側儲能項目。這些項目鋰電池的裝機總容量達到百兆瓦時,在國內可以用“前所未有”來形容。在振奮高興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有一份冷靜。電力行業是國家的基礎支柱產業,其對設備的安全性、可靠性有嚴苛的要求,對于電力儲能的推廣我們需要有嚴謹敬畏的態度。有儲能項目并不代表電力鋰電儲能技術已經成熟。
從業以來最大的感受是人們對儲能的認識還有待加深,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將電力儲能系統等同于電池。
儲能有很多應用,比如用于電力系統的儲能電站,用于通訊基站和數據機房的后備電源。通訊基站和數據機房的后備電源技術與動力電池技術都屬于直流技術,技術要求低于動力電池。電力類儲能技術包含的內容要寬泛得多,除直流技術外還包括變流技術、電網接入技術和電網調度控制技術。因此,會設計動力電池不一定能設計電力儲能系統。
目前儲能行業對什么是電力儲能還沒有明確定義。個人認為電力儲能系統應具備兩個特征:1)儲能系統能參與電網調度(或者說儲能系統存儲的電能能反饋主電網);2)能為不止一個用戶提供電能服務。
(2)電力儲能用鋰電池性能要求比動力電池來得低。
對于這一點目前很難給出明確的判斷。主要原因在于,迄今為止國內幾乎沒有公認的成功的商業化運營的電力類儲能項目,因此什么樣的電池能符合電力儲能的應用無從知曉。
當前,國內比較熱衷于將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于電力儲能,并且已出現了一些小規模的示范項目,這些項目的電池來源以及項目真實運行情況并不為外界所知。
有趣的是國外知名電池企業,例如LGC和三星SDI,它們在電力儲能領域已有了幾個GWh的項目應用,同時它們也是世界公認的動力電池領先企業,在媒體上找不到它們梯次利用的報道。國外熱衷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的多為車企,比如寶馬。因此,退役動力電池梯次應用于電力儲能需要驗證觀察。
(3)鋰電行業普遍存在重“動力電池”輕“儲能”的現象
當前國內鋰電企業普遍沒有設立獨立的儲能研發團隊,儲能研發一般由動力電池團隊在動力電池項目“閑暇”時來承擔。即使是有獨立的儲能研發團隊,儲能團隊的人數也會少于動力團隊人數。電力儲能系統與動力電池相比其技術特點是電壓高(一般按1000Vdc的要求進行設計),電池單體串并聯數量多的特點。因此,電力儲能系統的電氣安全、電池狀態監控更為復雜,需要有專人進行研究攻關。
(4)業內對電力儲能技術的成熟度判斷偏樂觀。
電力儲能項目的成功需要從功能性和經濟性兩個方面進行評價。一方面,儲能系統的功能要滿足客戶需求,比如削峰填谷、調頻等功能;在經濟性方面,在約定的時間內儲能系統通過運營實現成本回收,并在此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儲能系統能穩定運營讓客戶獲得收益。
儲能系統的功能性驗證相對比較容易,而經濟性驗證則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儲能系統的經濟性是對儲能系統穩定性的考驗。只有長時間的觀察記錄才能獲得諸如無故障運行時間、日常維護成本、調度成功率等具有統計性質的關鍵指標。
在媒體上經常能看到某某儲能項目成功并網的報道。這類報道給人們一種電力儲能技術已經成熟的感覺。但事實上,儲能系統的成功并網僅僅是儲能系統的功能性得到了驗證。儲能系統的經濟性,或者說穩定性,目前還沒有運行數據做正面支撐。
任何技術在真正大規模推廣之前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成長完善過程。以動力電池為例,2009年至2012年,科技部、財政部、發改委、工信息部共同推動了“十城千輛”工程,在2012年,國務院印發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2014年之后推動動力電池發展的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密集發布。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動力電池是在全社會高度關注,政、產、學、研共同努力,積極推進之下,在經過10年的時間才基本實現了規?;瘧谩?/span>
反觀電力鋰電儲能。雖然有張北示范工程,但近十年來國內電力儲能總體而言一直處于斷斷續續不溫不火的狀態。電力儲能行業沒有明確的政策引導與財政扶持。項目電池裝機規模小,運行情況不透明。客觀的說,從國內電力鋰電儲能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看,鋰電儲能目前還不具備在電力領域規?;瘧玫哪芰Α?/span>
進入2018年,動力電池行業產能過剩愈發嚴重,很多鋰電企業將電力儲能作為目標市場。在這一時刻,我們需要多一份責任感,多一份使命感。我們需要的是有實際效益的電力儲能市場,而不是消化過剩鋰電產能的電力儲能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