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氣行業面臨嚴峻的挑戰
“當前國際環境和國內經濟運行出現了新變化和新情況,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全球通脹壓力加大,同時國內經濟發展中還存在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問題,對電工行業的發展也帶來了較大挑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難以為繼,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刻不容緩。”4日前,中國電器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楊啟明在協會四屆三次理事會會議上做出上述表示。
此次會議圍繞“創新驅動、結構調整、大力推進行業轉型升級”為主題,針對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深入探討了企業“走出去”的戰略形勢。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終身榮譽會長陸燕蓀、會長張雅林,榮譽會長耿雷、邢玉久,副會長兼秘書長方曉燕以及來自工信部、能源局的領導共計300余人參加。
產量穩增利潤率下滑
過去一年,對于電氣行業而言是不同尋常的一年。
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電氣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4507億元,比上年增長26.98%;工業銷售產值43315億元,同比增長26.48%;主營業務收入42510億元,同比增長26.06%;實現利潤2647億元,同比增長18.13%;進出口總額1410億美元,同比增長17.11%。
行業發展在此過程中呈現四大特點:首先主要產品產量穩定增長。2011年電氣工業“發、輸、配、用、材”五大類產品中的主要產品產量穩定增長:發電設備產量達到1.4億千瓦,同比增長14.1%,產量又一次創歷史新高,繼“十一五”期間發電設備產量連續5年過億之后再續傳奇。變壓器行業盡管因產能過剩、競爭加劇,但產量仍達14.30億千伏安,同比增長6.86%,其中的大型電力變壓器2.32億千伏安,同比增長8.11%;高壓開關板118萬面,同比增長17.59%,110千伏以上高壓開關設備24.85萬臺,同比增長35.48%;低壓開關板4516萬面,同比增長22.75%;電力電纜3079萬千米,同比增長12.74%。
其次,發電設備結構逐步優化,清潔發電設備的占比在逐步提高。近1.4億千瓦發電設備產量中,火電機組9388.15萬千瓦,占67.1%,同比增長10.8%;水電機組2598.63萬千瓦,占18.6%,同比增長35.6%;風電機組1471.89萬千瓦,占10.5%,同比下降10.6%;核電機組540萬千瓦,占3.8%,同比增長134.8%。
再次,電氣產品進出口貿易平穩增長。2011年電氣產品進出口總額1409.60億美元,同比增幅17.11%;進口額549.75億美元,同比增長11.74%;出口額859.85億美元,同比增長20.81%,順差超過310億美元。
最后,經濟效益總體保持穩定。行業全年共實現利潤總額2647.17億元,同比增長18.13%。但由于要素價格上漲和成本費用的上升成本費用利潤率和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都比上年有一定程度的下滑,導致利潤總額增幅低于產銷增幅約8個百分點,有近10%的企業出現了虧損。
楊啟明在工作報告中回顧“十二五”開局之年電氣工業發展成就及協會主要工作,他指出,“電氣工業在2011年仍實現了‘十二五’的良好開局,但產能過剩和由此引發的低價競爭問題、原材料價格波動問題以及因中小企業貸款難融資難等問題,是影響全行業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因素?!?
行業轉型升級打好“五張牌”
“十二五”開局之年有了一個良好開端,但挑戰依然嚴峻。
就國內形勢而言,目前受我國經濟良好發展勢頭所吸引,國外跨國公司紛紛進入國內市場,國內市場國際化趨勢明顯,民族工業、自主品牌面臨嚴峻挑戰。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出口增速回落,國外貿易技術壁壘加劇。2011年受各種因素影響,行業利潤由升轉降,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從2010年的6.65%下降為2011年的6.23%,降低了0.42個百分點;企業虧損面由2010年的7.46%擴大為2011年的9.96%,擴大了2.5個百分點。利潤空間被壓縮已成為影響電器工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強調堅持質量效益型發展模式則更加重要。
“進入2012年,總體來看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面臨國際、國內復雜經濟環境的不利因素,以及由于電氣工業自身存在的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競爭激烈、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等深層次矛盾的制約影響,行業發展的不確定性、不平衡性和不協調性依然突出,行業轉型升級任重而道遠。”楊啟明強調指出。
從行業實際情況出發,楊啟明建議現階段我國電氣工業轉型升級應著重打好“五張牌”:
其一應發展高端產品,促進結構調整。不管是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盡管需求層次多元化的情況依然存在,但對產品高端化的需求越來越明顯。鑒于電氣工業近幾年來產能過剩的問題已經相當突出,行業面臨著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緊迫形勢,因此,電氣工業要實現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首當其沖是以市場為導向促進高端產品發展。
就發電設備行業來說,國家實行更加嚴格的環保標準和考核制度,使得發電設備市場進一步加快向高效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方向發展;受制于發電行業運營效果的影響再加之“三角債”造成的資金緊張等因素,市場需求難以有效釋放等因素,且多年以來火電在我國發電設備中一直占很大比重,資源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由此無論是從資源供應角度還是從環境承載能力角度分析,作為耗煤大戶的發電設備行業,2012年必須加快“轉型升級,結構調整”。
通過對發電設備和輸變電設備骨干企業的調研發現,發、輸電設備的結構調整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一是60萬千瓦以上大功率、高參數清潔發電設備已經成為主力機型,從2006年開始生產以來已經總共生產了300余臺,其中僅出口印度300MW及以上亞臨界、超臨界和超超臨界機組訂單的就將近100臺。
第二是對輸變電設備行業來說,特高壓電網建設和城網、農網改造為輸變電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智能化”已經成為電網建設的常態化要求。全行業要直面產能嚴重過剩、產品售價持續走低以及企業盈利能力普遍下降等共性問題,加強創新能力,實現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應從跟隨用戶需求制造產品“被動創新”向積極引導用戶需求研制新產品的“主動創新”轉變;從單一設備制造向提供輸變電成套設備、承建輸變電工程轉變。
第三是風電產業在歷經了前兩年井噴式發展,風電裝備制造業2012年面臨著盲目建設造成的產品質量和可靠性、設備后期維護、標準檢測認證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溫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提出“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防止太陽能、風電設備制造能力的盲目建設”。因此風電產業結構優化任重道遠,推動風電行業及企業自律、技術標準的研究與制訂、檢測認證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共性技術的研究與攻關成為風電產業未來一段時期的工作重點。
從進口情況看,2011年進口電器產品549.7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74%。盡管價值量和增幅都低于同期出口,但從進口量比較大的產品看,主要集中在低壓電器和低壓開關板、電力電子元器件及靜止變流器、電線電纜以及變壓器互感器和微分電機等幾類產品上。在內需增長趨緩、企業間競爭加劇已成為行業運行主要制約因素的背景下,還有這么大的進口量,則說明國內產品在技術性能、質量水平和可靠性方面與進口產品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國內企業的供給能力還僅僅限于中低端產品范圍內,尚不能充分滿足各方面對這些領域高性能、高質量、高可靠性產品的需求。因此,盡管當前總體需求增長趨緩,但在高端需求的市場開拓中仍有較大潛力,當務之急則要大力開發高端產品,替代進口。
其二應提高創新能力,加快轉型升級。近些年來,特別是經過“十一五”的蓬勃發展,我國電氣工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核心技術、先進技術靠引進,某些高端產品、關鍵零部件和重要材料靠進口的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以風力發電設備為例,盡管近幾年來我國風電產業發展迅速,但風機自動化控制問題仍然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又如,60萬千瓦級以上發電機組的部分大型鑄鍛件以及大型燃氣輪機葉片仍在依賴進口,這些問題依然成為制約我國電器工業發展的瓶頸。因此,電氣工業要實現轉型升級、占領新的發展制高點,必須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創新體制機制,盡快提高科技進步和創新能力,搶抓機遇,下大力改變產品附加值低、基礎發展滯后、成套能力與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關鍵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受制于人以及處于產業鏈低端的被動局面。
其三應轉變粗放管理方式,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目前我國電氣工業企業在管理水平上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不僅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差距大,而且在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材料消耗方面的差距也非常明顯。這其中既有“硬件”即工藝裝備和人員素質上的原因,更有“軟件”即管理水平上的差距。
面對這些差距,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勞動力、土地、環境等優勢已不再明顯,以及受多種因素影響行業經濟效益指標同比下降而生產成本繼續攀升的情況下,粗放式生產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急需我們通過強化管理,嚴格控制生產成本,努力降低能源和材料消耗,盡快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努力走出內涵式發展的新路子。
其四應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電氣制造大國,但絕非強國。電氣工業尚未形成一批占有較大市場份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也未形成一批水平較高的專業化協作配套企業。除發電設備制造業外,其他制造業的產業集中度較低、專業化程度較低、缺乏品牌產品等問題均比較突出,使得我國電氣工業難以形成較強的競爭力,也增加了走出國門占領國際市場的難度。
近期國內一些發電設備和輸變電設備企業利用承接國外項目的時機,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國外設立辦事機構、生產基地,進行技術輸出,以及通過資本運作開辦全資子公司或合資公司的做法,對擴大企業影響、培育品牌、提高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非常有效,值得行業企業都應該認真學習和借鑒。
其五應整合傳統產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自《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發布以來,全國各行各業都結合各自實際情況確定產業領域、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并制定和實施產業發展的路線圖。
作為裝備制造業重要支柱之一的電氣工業,在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必須把培育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與整合基礎產業結合起來。一要“固基強本、借力發力”,即在充分利用傳統裝備制造產業現有的技術、設備和人力資源,夯實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基礎;二要“找準譜系、確定歸屬”,如對于電器工業來說,以高端電器元件為代表的關鍵基礎零部件發展重點應放在智能控制系統上,特別是交流伺服控制系統。處理好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整合傳統產業的關系,將使傳統產業在既有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發揮更大作用的基礎上獲得新的發展,將使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工作獲得事半功倍的顯著效果。
楊啟明在會議中指出,2012年,電氣行業應密切關注外部環境與行業發展走勢,全面分析市場需求變化趨勢,及時調整應對方略.要立足于內部挖潛,努力化解成本壓力,立足于內需市場,努力擴大盈利空問。同時要努力鞏固和開拓國際市場,千方百計繼續保持出口平穩增長。
“預計今年電氣工業運行速度將在平穩基調中溫和回落,產品價格也將保持平穩,主要產品產量將不會大起大落,但由于運營環境趨緊,生產成本上升,利潤增幅會有所回落?!睏顔⒚鞅硎?。
與此同時,在本次會議上,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終身榮譽會長陸燕蓀、工信部裝備司處長楊栓昌、能源局處長王書強、中機聯常務副會長副會長蔡惟慈分別針對當前行業形勢進行深入分析,對行業發展提出了指導性建議。
會議同期審議通過了增補機械工業北京電工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郭振巖為副會長的議案。